明代石碑遭涂污 修复成难题

时间:2024-04-12 13:08:14阅读:3972
被涂损的石碑,历史风貌遭到破坏位置偏僻设防难,让田野古迹的管护成为一道难题。近日,有文保志愿者反映,西山林场内一块古碑遭野蛮涂损,严重破坏了历史风貌。据北青报记者了解,石碑出自明代,但并非官方登记文物

被涂损的石碑,历史风貌遭到破坏

位置偏僻设防难,让田野古迹的管护成为一道难题。近日,有文保志愿者反映,西山林场内一块古碑遭野蛮涂损,严重破坏了历史风貌。据北青报记者了解,石碑出自明代,但并非官方登记文物。专家认为,该石碑具有一定历史价值,清除现有污渍并非易事,还是要寄希望于提高公众的文保意识。

石碑正面被涂黑

近日,北青报记者从西山林场一片石检查站徒步出发,沿崎岖的山间小路步行约5分钟、钻进一片密林,石碑便矗立在土道旁,北青报记者一眼便看到石碑上的污渍。经测量,汉白玉碑身高163厘米、宽63厘米、厚20厘米,立于青石龟趺上。历经数百年,石碑周身风化明显,碑文漫漶不清,好在外形基本完整、无明显硬伤。碑阳中央四条黑色涂污长50-65厘米不等、每条宽约8厘米,像是用黑色染料喷涂形成,明显破坏了石碑的沧桑古韵。

发现问题的文保志愿者对北青报记者说,不知这块石碑是不是官方登记文物,但风化迹象表明其必定为古物,石碑所在位置正处于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被搞成这般模样实在让人痛心。

一位途经这里的老人告诉北青报记者,据他经常在附近锻炼观察,石碑遭涂黑已经有几年了,不知是何人所为,看上去的确不太舒服。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石碑位置隐蔽,周边无监控设施,在密林的遮掩下,一旦有人破坏古物,极难被发现。而据相关资料记载,受损石碑具有一定历史价值。

石碑并非官方登记文物

距石碑二三十米远,尚存单孔石桥一座。《北京文物胜迹大全·石景山区卷》中有相应记载:在八大处以北的山涧中,坐落着明代宝胜仙桥。古桥以北的山坡上有块石碑,漫漶的碑文记载:明弘治壬子,某王爷游此,“谓左右曰:此处当造一桥,有利于往来者,左右嘉其善举,遂建其桥……”

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张文大先生解释说,书中记载的宝胜仙桥、实际应当写做“聖仙桥”。书中记载的碑文,正是出自被涂损的石碑。这块碑记的价值主要体现为两方面:首先,碑文记载了聖仙桥的修造经过,没有这块石碑,古桥的始建信息就缺乏佐证;其次,漫漶的碑文中必定包含着更加丰富的历史信息,还有待进一步破解。据北青报记者了解,官方记载中的宝胜仙桥,系石景山区普查登记文物,位于北京市西山试验林场内,但登记项目中并不包含石碑。

文物部门判断黑漆为覆盖措施

北青报记者从石景山区文化和旅游局了解到,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就发现了此石碑,由于碑文非常不清晰,无法辨认石碑的主人和历史内容,故未列入文物范围。虽然石碑不是登记文物,但石景山区文旅局会同西山试验林场现场调查后认为,石碑上曾有一些黑漆书写的文字,有“好心人”为遮盖这些涂鸦,用黑色涂料进行了二次遮盖,但却对石碑造成二次伤害。石景山区文旅局文物科相关工作人员称,下一步他们将加大文物看管力度,防止区域内文物遭受破坏。

清除污渍须谨慎处理

就此事,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研究馆员刘卫东认为,在石碑上涂写字迹是破坏古迹行为,为对其进行遮盖所采取的覆盖措施,方法同样简单粗暴。

刘卫东强调,石刻保护应以物理防护为主,首先保证石刻安全,任何直接接触石刻表面的防护和保护措施都必须经过研究、分析和试验,证明对石刻文物无害才能使用。

对于彻底清理石碑上的涂料,刘卫东并不乐观。他解释说,如果涂料在石碑上附着多年,已经沁入石材,采用化学方法难以彻底清理,而采取打磨等物理方法必定对石材造成损伤,导致原本漫漶的碑文彻底消失。刘卫东坦言,石碑地处山林,周围人迹罕至,难以做到时刻盯防,这也是诸多田野文物所面临的困境。石碑历经数百年,是珍贵的文化遗产,独一无二、不可再生,还是要加强宣传提高公众爱护古迹、科学保护古迹的意识。

文并摄/本报记者 崔毅飞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