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德夫

早年经历

胡德夫演出照1950年,胡德夫在台湾台东县太麻里大武山的一个原住民家庭出生,11岁前一直呆在台东大武山的部落里。直到11岁,第一次离开部落到淡江中学读书。淡江中学是教会学校,有唱诗班,为了唱歌,他参加了唱诗班。受校长照顾,他得以在学校琴房练习钢琴。就读期间,还有一位教灵歌的加拿大老师给了他很多音乐资料听。1968年,胡德夫进入台湾大学外文系。一进大学,他就爱上了英国民谣和西洋音乐。1970年,因父亲要动手术,急需手术费,胡德夫辍学赚钱。恰逢歌手万沙浪服完兵役重返歌坛,重组乐队需要一个合音的人,胡德夫应征加入,在乐队里为万沙浪弹电子琴合音。

个人生活

胡德夫与家人胡德夫出生在台东太麻里大武山的南王部落,父亲是卑南族,母亲是排湾族,因此他称自己是“卑排族”。11岁离开台东家乡,2009年台湾风灾发生后,重新回到家乡。妻子姆娃是布农族人,她与胡德夫于2001年相遇,相处4年后拿了结婚证,成为胡德夫的第三任妻子。姆娃一直称呼丈夫胡德夫为“老师”。胡德夫有个大自己十七岁的哥哥,他是部落第一个传教士。胡德夫小学毕业后,本来到台东中学读初中就可以了,哥哥坚持让他参加教会子弟考试,才争取到台北读书的机会。20世纪70年代初,胡德夫从台大外文系辍学,曾和朋友在台北合开了台湾第一家铁板烧餐厅“LostCity”。

社会活动

1994年,台东市屏东玛家乡当地居民为保护当地村庄,掀起了反水库运动。胡德夫与《中国时报》组织的记者团共同守夜,防止当局施工。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后,胡德夫创作了《飞鱼云豹台北盆地》鼓舞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并与云力思等歌手组建飞鱼云豹工团,分组赶赴各地部落去进行串联,组织,呼吁人们保护家乡。

人物评价

《中国新闻周刊》专访胡德夫他是个原住民,唱歌写歌的,长得像流浪汉,唱得像吟游诗人,他是台湾文化史的一个标志。胡德夫的歌声简单,朴素,没有太多华丽的技巧,听他的歌可以感受他的磁性魅力,听他现场演唱,却可以感受到充沛丰盈四射热力。听他的音乐并不费劲,浑厚的嗓音像一条在湖面上缓缓行进的船。整个人像躺在一只布满纹路的宽大而厚实的手掌里,感觉温暖而有力量。胡德夫的作品,充满着浓重的土地气息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再加上他不加修饰,沧桑而真实的歌喉,使得他的歌有着一种独有的悲壮和苍凉味道。作为音乐人的胡德夫,风格鲜明,他的作品悲壮但不绝望,歌唱自由解放。虽然早已经是传奇人物,胡德夫却一直都不是个复杂的人。对人,他从不设防,毫无城府。对事,他单纯对待,一往无前。胡德夫本来在替他们唱着乡愁,不知不觉间,这些乡愁,也幻化成了他自己的乡愁。而这种乡愁,在《声生不息·宝岛季》的舞台上,在现实的山海间,透过跨越地理距离的合唱,继续传唱流传。

人物争议

2012年7月,胡德夫被爆涉嫌在游泳池不当触碰1名14岁少女,并遭少女家长控告。7月16日晚,胡德夫发出声明强调只是误会,“因见一名女孩在快水道中,担心该名女孩发生碰撞危险,本人基于安全考量,顺手牵引该名女孩至安全区域,此举引发家长误会,导致本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