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配音专家李易李易1963年10月24日生于北京。1986年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本科毕业。毕业后分配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生前参加过大量电视剧,译制片,专题片,广告片的配音工作。其中《中国1997》获国家政府奖。1987-1997年间主要为影视剧配音,如译制片《环游地球八十天》《克莱默夫妇》《刺杀肯尼迪》《约翰·克里斯朵夫》《肖申克的救赎》等;电视剧《张学良》等;专题片《周恩来外交风云》《孙子兵法》《改革开放二十年》《邓小平》《圆明园》《再说长江》《决战太原》《科学发展铸辉煌》等;北京电视台固定栏目《环球影视》等。1997年后,主要从事广告及专题片配音,其中为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综艺频道,中文国际频道,体育频道,电视剧频道,纪录频道,戏曲频道,社会与法频道,新闻频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套《中国之声》等节目片头包装配音,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专职解说员之一。2002年,创建北京世纪名座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并出任董事长。2013年7月23日凌晨1点40分在北京人民医院去世,享年50岁。
李易李易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部的播音员,十几年来,他的“声音作品”实在是不胜枚举,大型新闻纪录片《周恩来外交风云》《改革开放二十年》《小平您好》,电视专题片《孙子兵法》《欧洲中世纪文明》等片的解说,以及央视三套,八套的频道包装配音,均出自李易之口。此外,他还长期为北京电视台的《环球影视》和《环球音乐》两档节目做解说。李易涉猎更多的是电视广告配音,像德芙巧克力,中国网通等品牌的广告都是通过他的声音演绎的。同时,他还给很多译制片配过音,早年的有《豪门恩怨》《草原小屋》《约翰·克里斯朵夫》《空中大灌篮》,电影频道《肖申克的救赎》,央视版《海绵宝宝》中的章鱼哥。李易那浑厚而极富磁性的嗓音,不加修饰就很动听。不过,倘若1982年高考前没人撺掇他考“广院”,恐怕他也未必会走上靠“声音”吃饭这条路。科班出身的他,对枯燥的理论和一些同行玩命的“傻练”很不以为然。他说:“我不反对练功,但我一般把精力放在‘听’和‘看’上,使琢磨劲儿。播音需要多动脑子,而不是一味地‘吊嗓子’。有些人练功存在误区,他们操着浓重的播音腔,对着墙‘慷慨激昂’。其实,声音只是表达语言的一种载体,只要自然就好。音色好固然在表达上占优势,但表达的内容才是关键的。我觉得播音更多是靠感觉,因为现在的辅助手段完全可以帮你美化声音,但感觉是美化不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播音员和歌手一样,都是靠模仿起家的,李易也不例外。他说:“内地刚有电视广告时,没有前人经验可以借鉴。那时,我给电视广告配音就模仿香港著名配音演员冯雪锐的广告声音,他曾给许多世界著名品牌的广告做声音代言,他的标志性声音是‘P&G,世界一流产品,美化您的生活’以及雀巢咖啡等。他的那种感觉我形容不出,只是觉得听上去舒服,很有质感。给译制片配音时,我倒没有刻意模仿谁。”说到“风格”,李易坦言:“我可没什么风格,不是谦虚,只是不想把自己的路子局限得太窄,只要是成熟的中年男声我都可以表现。所以,我是‘万金油’型的,配抒情的也行,配气宇轩昂的也没问题,配神经兮兮的也不差。圈里人都说‘李易好使,什么都能来’。”
李易我性格外向,B型血,比较感性,而且朋友特多,杂事也特多,整天瞎忙,有时真想一个人静下来看会儿书,不过这多半是奢望。我的朋友很多,挑俩大家熟的,一位是崔永元,另一位是赵赫。崔永元上“广院”时比我高一级,他是那种对事业很有追求的人。当时大家都觉得,小崔要是不干点儿什么大事,就可惜了。赵赫是我“广院”时的同班同学,跟我住一个宿舍。他很朴实,声音条件也很出色。对了,我和几个朋友在北京开了一家录音棚,叫“名座制作”。我们的设备是内地顶尖的,投入很大,为的就是给自己的声音一个满意的交待。靠“声音”吃饭的人越来越多,而且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我觉得在这门艺术上有追求,有自己特点的人,才有资格谈“声音”,只想以此当赚钱手段的人,只配谈“活儿”。
朋友追悼李易2013年7月23日,认证信息为“电视台编导”的孟佳则发微博:“讣告:著名播音员,影视广告配音家李易,因患急性白血病,医治无效,于2013年7月23日凌晨01:40,在北京人民医院去世,享年50岁。治丧委员会将于稍后时间公布后事办理程序。”2013年7月27日,李易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逾千人前来为这位广播电视界的“中国好声音”送别,其中不乏知名主持人。早早等候在追悼会门口的央视《新闻联播》主播李修平,匆匆赶来的央视主持人崔永元都是李易的生前好友。回忆得知李易离世的消息时的情形,两人都说自己当时十分震惊。
配音演员齐克建评价李易做到今天这个份儿上,没有刻苦努力,没有对事业的追求,执着与兢兢业业是不可能达到的。他能够几十年如一日那么认真,那么精心,每一个片子都努力做好,追求完美,一贯坚持着这样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实在不易。央视主持人崔永元评价李易给我的印象就是个特别乐观,开朗的人,一见面儿就开玩笑。我和李易是同龄人,也都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过,在从业20多年的日子里,李易以近乎苛刻的工作态度追求完美。院长鲁景超评价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鲁景超:当时我刚毕业留校当老师,在教学实践活动里,我作为译制片导演,和李易合作了30多部译制片的配音工作。在配音中,对于一字一句,他总是反复琢磨,不停思考。声音条件好的人很多,但像他这样对配音事业倾注全部感情,并如此敬业的人,实在是少。导演刘文评价2012年大年三十春节联欢晚会结束后,我们将最后的素材整合完成,每一个片段定稿后将稿子第一时间交给李易,他总能第一时间配完,活儿总是又快又好。央视主持人李修平评价我听说后特别震惊,难过,中国确实失去了一个好声音,我们失去了一个好同学。当打开电视台所有的频道,听到如此好听的声音时,我都会很自豪地跟大家说,所有好听的声音都来自我的同学李易。主持人苏扬评价李易追悼会2013年7月25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主持人苏扬撰写《悼李易,完美的声音就此消散》一文,全文如下:惊闻噩耗,心绪难平。李易先生在播音业务领域,很多方面是完美的。一个完美的声音,就此在人世间消散了……我与先生私交不深,惟在播音业务领域得益于先生良多,就写几句话,权作悼念吧。新中国成立后,播音员以业务涉及商业市场,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飘零香港的内地知青冯雪锐。冯雪锐之后,香港地区代表人物是张妙阳。而内地以声音从事广告配音,第一位代表人物叫做王江,是一名话剧演员。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独领风骚。王江之后独霸市场的声音,叫做李易。1986年李易从当时的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毕业,开创一种非表演功底的广告配音模式,在改革开放的市场大背景中极其醒目,广为客户接受,至90年代中期,红极一时。有位导演曾经对我讲过,那时候,李易先生到某个录音棚就坐下来不动了,所有的客户都来这个录音棚外排队等着,录音棚趁此成倍甚至几倍地抬高棚费。90年代后期出现了广告配音的四位代表人物:李易,姚科,孙悦斌,齐克建,内地的广告配音市场也基本成型了。再后来包括我在内的一些人也开始崭露头角,这个市场也一再细分:广告配音,广告专题片配音,电视栏目解说,纪录片解说,现场专题解说,大型文体活动仪式解说等等,与影视剧配音市场并驾齐驱,甚至势头超越了影视剧配音市场。这些代表人物,悠游于两大市场,叱咤风云,各有特点,交相辉映。但是,再没有谁,能够独霸市场了。播音专业讲究的是“情,声,气”结合,“以情带声,以气托声,声情并茂”,李易先生最突出的特点是气息和声音。他的吐字发声已达完美境地,不管通篇多少字,每一个字都堪称完美,加之气息雄厚,音域宽广,重音停连完全符合普通话规范,听来如饮醇酒,如沐春风。尤其是步入中年之后,好比杨过的玄铁重剑,越发的遒劲沉稳,高雅大气,堪称时代之音。我的业务生涯始于模仿,主要是模仿李易先生,曾经达到神似的程度。靠着模仿先生,吸引了一些客户,有了虽然微薄但是足以让我吃饱穿暖租房打车请朋友喝酒的收入,度过了漂在北京最初的艰难时光。再后来,我在这个圈子有了立足的根基。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的饭碗,最初是先生赏的;虽属偷师学艺,我心里已把李易先生当做师长来尊敬。先生常说的一句话是:播音业务没有诀窍,全在苦练功夫。若非要诀窍,每天认认真真读一万字吧。先生在北京生长,与普通话最接近的北京话,其实是最难纠正的方言。而先生的播音业务能到达如此境界,天分的因素不大,全在后天苦练。这种近乎“傻”的认真和投入,在北京人中并不多见。我与先生见面不多,言谈稀少,多是匆匆而过,但我心里一直在揣摩先生的境界和特点,每每会有新的收获。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其实,关于先生,想说的太多,惊闻噩耗,心潮涌动,无法平复。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一个完美的声音,就此消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