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三立

人物经历

1914年9月25日,马三立出生于北京,原名马桂福。1917年,随父母迁居天津。不久,马三立母亲病逝,马德禄将其寄养在叔父家。数年后,马德禄续娶丁氏,才把马三立接回自家。马三立从小耳濡目染,对曲艺十分喜爱,尤其对相声艺术十分熟悉,在父,兄的熏陶下,打下“说”“学”“逗”“唱”的功底。1927年,考入汇文中学。1929年,因家境不好,他辍学从艺。马三立与侯宝林1930年,经父亲推荐,马三立拜周德山为师,开始撂地演出相声,初期搭档是朱阔泉。1936年,他初开山门,在秦皇岛收大徒弟阎笑儒。1937年阴历5月,马三立应邀赴奉天翔云茶社演出,以家传相声段子《报菜名》打头炮。1938冬天,与搭档高少亭沿津浦线铁路一路向南跑码头。1939年初夏,与高少亭抵达山东济南,先在南岗子市场撂地儿,后在青莲阁茶社演出,以马氏独传相声段子《开粥厂》打炮。1940年,自元旦开始,与耿宝林搭档在宝和轩茶社演出,前三天打炮节目为《开粥厂》《文章会》《绕口令》《西江月》《戏迷药方》《白事会》等相声段子。阴历二月起,参加茶社组织的反串小戏表演,在《打面缸》《老妈上坟》《老妈上京》等喜剧中出演傻哥哥,刁婆婆婆等类型角色。阴历七月,因搭档耿宝林之故,离开宝和轩茶社,应北京相声演员戴少甫之约,和耿宝林到北京官办电台,顶替在天津演出的戴少甫说广告相声。不久后,戴少甫因得罪天津混混头子袁文会,回北京避祸,马三立,耿宝林遂让出电台的工作,到西单与朱阔泉撂地儿。八月中秋,返回天津,应常连安,燕乐老板王十二邀请,与小蘑菇合作排演反串戏《王先生与小陈》,扮演王先生。这一年,他被迫加入袁文会创办的“联义社”,饱受压迫,此后五年都在袁控制的庆云戏院演出。1942年,被袁文会借给京韵大鼓艺人林红玉的班社,至济南演出三个月,演出节目包括马氏独门相声段子《吃元宵》。1943年3月起,被借给白云鹏的班社赴南京演出五个月,其间因演出相声段子《卖挂票》结识京剧花脸演员金少山。同年中秋返津,参演袁文会控制的兄弟剧团排演的应景戏《广寒宫》。1945年7月起,随兄弟剧团在北京大观楼戏院演出反串戏。同年秋天,剧团返回天津,袁文会放弃兄弟剧团的控制权,马三立趁机退出剧团,与刘奎珍搭档在位于鸟市儿的声远茶社,小梨园,中华茶社插班演出。1947年,应白云鹏之约,开始在被说唱艺人视为“大台口”的天津大观园剧场演出,名位排在“倒二”,由侯一尘捧哏。1948年春,第三次来到北京演出,和侯一尘在凤凰厅茶社明场演出,同时在华声电台说相声兼报广告,此时期《开粥厂》里的“马善人”成为他在电台听众中的昵称,听众纷纷给电台写信点播“马善人”的节目。后来侯一尘与凤凰厅经理因包银问题发生纠纷,另投常氏相声剧团,马三立改与东北相声演员张庆森合作,在东单曲艺厅演出相声,并与孙书筠在节目后加演《打面缸》《打灶王》《打城隍》《一匹布》等喜剧反串小戏。常连安,赵佩茹,马三立,常贵田,李洪基,赵连甲1949年北京解放后,因战事一度歇业的东单曲艺厅恢复营业,马三立重返舞台,仍排在“倒二”。1950年初,应邀返回天津,与张庆森先后在新声戏院,燕乐戏院,红风曲艺社演出相声,创作新段子,期间曾演出反串戏《枪毙袁文会》。1951年春,他主动报名参加赴朝慰问演出。1952年9月,他担任第二届赴朝慰问团华北分团文工队副队长,率队到沈阳进行集训。秋末冬初进入朝鲜为志愿军官兵演出,历时两个多月。回国后,在北京进行汇报演出。1953年1月,加入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组织的广播曲艺团。此后,马三立在电台录制了一些传统相声段子,同时也出于思想上的变化和形势需要整理创编了新相声,如《新百家姓》《新对子》《新灯谜》《破除迷信》《春节妈妈例儿》等。1954年初,随天津广播曲艺团赴长春慰问演出,表演了创新相声《新百家姓》《钓鱼》《死里逃生》等,其中《钓鱼》是他根据陈洪凯讲的笑话创作的。正月初四,结束在长春的演出,随曲艺团赴沈阳广播电台录音,联欢。同年,当选天津市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4月,接上级任务,开始润色,排演何迟创作的相声《买猴儿》,不久后在工人剧场正式演出并由电台录制演出实况。马三立在这部作品中塑造了“马大哈”这一艺术形象。同年秋天,何迟创作了相声《今晚七点钟开始》,仍交由马三立加工处理后演出,由于他每次演出都是压场,上台已是九点以后,因此他将作品名字改为《十点钟开始》。1955年秋天,马三立开始排演何迟创作的相声《开会迷》,作品讽刺了繁冗的令人疲惫的会议。1956年,他和张庆森合作表演的《开会迷》在春节期间公映的文艺纪录片《恭贺新禧》中首次亮相。这一年秋天,马三立参加在北京政协礼堂召开的国庆招待晚会,与赵佩茹,郭荣启合说传统相声《扒马褂》。同年,天津市曲艺团与广播曲艺团合并,马三立担任副团长。1958年,被划为“右派”并被撤销职务,降低工资。1959年2月,被下放至天津东郊幺六桥乡劳动改造。这一年的年底,与被下放的“右派”一起调往军粮城农场劳动。1961年3月18日,天津市文化局通知马三立已经摘掉右派帽子,回曲艺团上班。3月24日,他在劝业场天乐曲艺厅进行首场演出。1962年底至1963年初,随天津曲艺团赴北京演出。期间,由于张庆森患眼疾,马三立改与赵佩茹合作。1963年夏天,马三立参加文艺界慰问演出队,在防汛工地演出六天。1964年8月,天津各文艺团体开展“四清”运动,马三立被当作本单位的清理重点,再次被停止演出并被安排去看仓库。1966年,“文革”开始,他被打为“牛鬼蛇神”,关进“牛棚”。1968年,被送至某军营参加劳动。1969年,返津,仍被关押于牛棚。1970年5月,天津市文化系统各单位执行政“战备疏散”指示,马三立一家被下放到南郊区北闸口村落户。马老潮流照1977年秋,落实政策,马三立携家人返回市区。年底,参加了在天津体育馆举行的欢送工宣队的演出,与王凤王合说相声《精打细算》,这是其十几年来首次正式登台与观众见面。1979年初,有关部门正式宣布对马三立错划“右派”予以平反并在《天津日报》上公布消息。10月,其作为天津文艺届代表出席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大会闭幕后举行的晚会上,他与王凤山压轴合作表演相声《十点钟开始》。回津后,他恢复上演了相声《买猴儿》并在天津市国庆献礼演出优秀节目评奖中获“献礼展览演出荣誉奖”。1981年,润色,排演何迟的相声作品《似曾相识的人》,于延安影剧院首演。1984年3月9日,在老伴甄惠敏病重之际,马三立仍不放弃参加在天津市第一工人文化宫举行的为青少年儿童活动中心募集资金的义演,与王凤山表演了传统相声《夸住宅》及相声小段,义演后才急赶回家看望病危的妻子。12月30日,被批准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85年,参演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表演相声《大乐特乐》。马三立1986年1月,《马三立相声选》出版。5月,随天津市文联参观团赴大港油田慰问演出,借用指挥家李德伦之名,现场创作了单口相声《法语的误会》。同年,在天津举办马氏相声专场,把所得收入全部购买自己演出的录音带,寄给老山前线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士。这一年,他被评为天津市优秀共产党员,并应邀到各机关,工厂,学校介绍先进事迹,他的事迹报告被有关部门录制成磁带向基层推荐,题为《做让党放心,观众欢迎的人》。1987年,由天津市曲艺团转入天津市表演艺术咨询委员会,并担任委员会的党支部委员。1988年3月,在天津文联为庆祝《艺术家》杂志创刊组织的演出中首演了自己整理加工的单口相声小段《家传秘方》。1992年10月,获得第二届中国金唱片奖。11月18日至22日,应邀担任“马三立杯”中国业余相声邀请赛的艺术顾问,并登台作示范演出。1994年,作为天津市政协九届二次会议委员,马三立提出了《关于离退休老人生活的关注》的提案,建议开办老年公寓等托老机构,以解决老人的生活,娱乐及医疗护理等问题。同年,被聘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马三立葬礼2000年,马三立被确诊为膀胱癌。2001年12月8日,他在天津人民体育馆举办了从艺八十周年的告别演出。2003年2月11日6点45分,马三立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9岁。其葬礼在天津依照穆斯林风俗进行。在遗嘱中,他要求丧事从简,不搞遗体告别仪式。

个人生活

家庭马三立先祖世居甘肃省永昌县,清末贩卖牲畜举家迁至北京,其祖父马诚芳从事评书表演,其父马德禄是相声八德之一。马三立的外祖父是相声艺人恩绪,母亲恩萃卿曾学唱京韵大鼓。马三立之兄马桂元师承相声演员李德钖。马三立20岁时与甄惠敏结婚,二人育有三子五女,长子马志明,次子马甄,三子马志良,三女为马景雯。孙辈有马小川,马六甲。传人马三立的徒弟有阎笑儒,张笑勤,张笑非,金笑天,班德贵,连笑昆,常宝华,高笑临,谌笑宇,王笑予,方笑文,任笑海,尹笑声,于宝林,常宝丰等。2008年11月,马三立之子马志明代其父收李文华为徒。

主要作品

群口相声《扒马褂》合作者:赵佩茹,郭荣启对口相声《开粥厂》《夸住宅》《文章会》《西江月》《黄鹤楼》《吃元宵》《卖挂票》《对对子》《买黄土》《买猴儿》《开会迷》《十点钟开始》《高人一头的人》《公费医疗》《文明礼貌》《似曾相识的人》《艺术的魅力》《十年少》《查卫生》《起名字的艺术》《大保镖》《所答非所问》《猜字》《青石山》《暗八扇》《拉洋片》《拴娃娃》《打灯谜》《相面》《戏迷药方》《谁的心灵美》《八大吉祥》《大上寿》《相声的魅力》《讲卫生》《地理图》单口相声《打油诗》《考学》《摇煤球》《追》《到底多大》《歪念对联》《给贼钱》《求求你》《有何功劳》《草书》《官场话》《吸毒者的下场》《真牛上台》《捡行》《翻书断案》《裁师爷》《芝麻官智斗严嵩》《画扇面》《贴膏药》《数板儿:劝人方》《总统招婿》《不同的学生》《送人上火车》《迎春曲》《吃饺子》《学唱邓丽君》《重音字》《钓鱼》《老热写信》《逗你玩》《老头儿醉酒》《医风问题》《大会见闻》《拨牙》《美容医院》《燕语莺声》《有钱人》《奥运精神》《水不开》《学外语》《住院风波》《不抽好烟》《做买卖》《抽象派》《动口不动手》《厂长与群众》《误哭遭打》《练气功》《局长查卫生》《八大改行》《找糖块》《学说瞎话》《苏三不要哭》《汽车喇叭声》《请客得罪人》《让座》《人情话》《吃蒜》《算卦》《砸钉子》《笑一笑少一少》《吹牛》《病从口入》《自圆其说》《智力测验》《偏方》《马虎人》《见钱眼开》《红娘》《法语的误会》《血缘之谜》《俩聋子》《家传秘方》《看热闹》《窝头论》《该吃药了》《婚房》《学行话》《在这儿住》《五星楼》《白字会》《西江月》《唱十字》《江南围》《八十一层楼》《孟获与孔明》《数板儿:大杂烩》《植树节》《离了》《买鸡蛋》《科长太太》《人事调动》《提问才明白》《打苍蝇》《夫妻对话》《不借外人》《旅客之家》《讲卫生》《问路》以上内容参考资料

艺术特色

马三立大师马三立的相声立意新,结构巧,角度刁,“包袱”响,极富个人化表演风格。高度的艺术夸张,是马三立相声的一个突出特点。《开粥厂》中的“马大善人”,《卖挂票》中自称是“喜连成”出科的“马洗澡”,《练气功》中谁也不服气,爱贪小便宜的“张二伯”等等这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艺术典型,在他们身上无一例外地使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在《开粥厂》《卖挂票》《似曾相识的人》《十点钟开始》等作品中,马三立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使用含蓄隽永,质朴自然的语言,把不同时期,各具特点的“小民”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辛辣地讽刺了这些人物的自私,虚伪,悭吝和贪婪,使其共同构筑了鲜活生动的“马氏人物画廊”。而另一些作品,如《买猴》中的“马大哈”,《练气功》中的“张二伯”,《大会见闻》中的机关干部,《相面》中的相师等等,都是以第三人称方式,通过客观的叙述,以类似讲故事的方式把观众带入情节中,同样也能使观众感受到段子中人物的活灵活现,有血有肉,这使人觉得平易亲切,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禁琢磨”是马三立及其马派相声的又一大特点。他的相声,情节荒诞,但并不离谱,使人觉得合情合理。马三立善于观察社会生活,注意从生活中汲取养分,他创造的艺术形象总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如他创造的《练气功》中“张二伯”这一形象,就是在不经意间发现的。张二伯抢小孩儿苹果时说的话,来源于马志明逗自己三姐孩子时说的话,被马三立用在了段子上。在舞台表演上,马三立的“口风”追求现场运用,不以怪相,怪气,怪声找噱头,而是用语言和形体动作把观众引入特定环境,使观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他的相貌清瘦,表演朴素,说表的语言比较粘连甚至显得有些零碎和啰嗦,个别节目在轻声絮语的说表中,不时还会出现口头表述所常有的语病,可听着却使人感觉如聊家常,如遇故知,亲切随便中会突然迸发出机趣与幽默。

人物评价

在相声界,马三立的艺术,人格,品德应该是摆在第一位的,让人感到可亲可敬。马三立在艺术上是高不可及的大师,但一辈子做人低调,谦和。马三立是一位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擅演“贯口”和文哏段子,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潜心探索,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马派相声”。他是“相声泰斗”,深受社会各界及广大观众的热爱与尊敬。《我和爸爸马三立》部分配图马三立从来都把自己当作是一个普通的演员,认为观众看自己的表演是对自己的抬爱,不管什么样的观众跟他打招呼,他都热情地回应。对年轻的相声演员,他没有不喜欢的,一见面就鼓励,鞭策,有问必答,有求必应。马三立是天津独有的文化符号。这位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为世人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作为曲艺界里程碑式的人物,马三立为相声艺术的发展与传承立下了汗马功劳,并奠定了马氏相声这一中国相声重要流派的艺术基础。马三立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相声和观众,马氏相声更是以贴近百姓,贴近生活著称。马三立生前将笑声传遍了千家万户,他是深受观众爱戴的表演艺术家,也是德高望重的一代宗师。马三立有独特的风格,他的相声亲切,自然,一切来自生活。正由于此,他在表演中会巧妙地抖出包袱来,带给观众。马三立的相声是说出来的,不是编出来的,他是“说”的大师。他是一位贴近民间的艺术家,在观众中有着很好的人缘。然后又用他对生活的发现,用幽默调剂人们的生活。他的一生为人,是平和的,也是高尚的,他是老百姓的艺术家。

后世纪念

2003年11月18日,其母校万全道小学举行马三立铜像落成揭幕仪式。同年,天津邮政局,天津市集邮公司特别制作,发行集邮册和纪念封《沉痛悼念著名艺术家,相场泰斗马三立先生》。2013年9月25日,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为马三立在县城内市民文化广场树立的铜像举行揭幕仪式。2014年8月30日,8月31日,为纪念马三立诞辰100周年,“悦想悦哏儿”中国相声群英会在天津人民体育馆举行。2015年3月21日,“纪念相声大师马三立逝世12周年公益艺术沙龙”在天津的老魏茶社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