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海敏魏海敏,1957年生于台北,祖籍河北省清宛县。自幼即展露表演天份,由于父亲热爱京剧,促成其与京剧结下深缘。魏海敏初学刀马旦,后习青衣,由于领悟力强,扮像俊美,深得老师们的喜爱。启蒙老师周铭新,即对她喜爱有加,常在课余施予个别指导。后拜梅派青衣秦慧芬老师,学得优雅身段和亮丽唱音。而魏海敏的勤敏和天份,使其刚出校门,即任海光国剧队青衣花旦;第二年,荣获中国文艺协会第十九届优秀演员奖;1981,1982,1983年连获国军文艺竞赛最佳演员奖。1982年进入国立艺专进修,在此期间更与青年同好合组“当代传奇剧场”,推出创国首演剧作《欲望城国》,获得了热烈的回应与肯定。1979年荣获台湾中华文艺协会第十九届优秀演员奖。在现代京剧《欲望城国》《楼兰女》《奥瑞斯提亚》等一系列莎翁剧作改编剧目中的表演,给京剧界带来震撼。1992年荣获亚洲杰出艺人奖。曾随国光剧团来北京长安大戏院演出。1996年荣获梅花奖。1996年荣获世界十大杰出青年奖。
1986年,艺专毕业,并获得旦角金像奖;1990年,再获国家文艺奖与旦角金像奖,此时的魏海敏正如日中天,享誉国际。同年以〈欲望城国〉荣获英国皇家剧院之邀,以精湛的演出激荡保守的英国剧界,被英国剧界以纯专业的,术的眼光看待,并给予盛大剧评,备受英国剧界及传播媒体的重视!1991年,〈欲望城国〉又应韩国国家剧院之邀,赴韩演出,又受到当地文艺界以及文学界的肯定,并成为学术研讨的对象!魏海敏虽享如是殊荣,同年仍尊师重道的赴北京拜梅派传人梅葆玖为师,力求演艺生涯的每个作品,皆正统精华,更上层楼。1992年,魏海敏应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及侨务委员会之邀,率团至纽约中华文化中心台北刻场,休士顿,旧金山,洛山矶等地,共举行十场演出,广受热烈欢迎与好评。1992年,魏海敏荣获亚洲杰出艺人奖,并应邀于颁奖典礼中展演〈霸王别姬〉,艺惊四座,纽约时报更以三分之一版面盛大报道。魏海敏1993年七月,当代传奇剧场推出新戏〈楼阑女〉这是由希腊悲剧〈米蒂亚〉所改编的,由魏海敏主挑大梁,贯穿全场,声腔忽高忽低,肢体可收可放,无疑地绽放一种由传统蓄累的能量释放出为绵延不断的表演魅力。1993年十月在京剧发源地~北京首演,演出〈穆桂英挂帅〉〈霸王别姬〉〈三堂会审〉,受到北京内外行一致的好评。1994年,为庆祝梅兰芳百年诞辰,更进一步和梅葆玖老师同台演出〈太真外传〉,师徒同台成为佳话。1995年,当代传奇剧场美国环境大师导演理查.谢喜纳合作,推出年度新戏〈奥瑞斯提亚〉,于大安森林公园首次以户外方式演出爱怨分明的克莱顿皇后,在高傲的外表下透露着阵阵杀气,精彩的演出再度获得了观众们一致的喝彩与掌声。1995年底,于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演出梅派经典名剧〈宇宙锋〉〈贵妃醉酒〉,不仅展现自拜师以来的学习成果,更于1996年八月,获颁京剧演员之最高荣誉“梅花奖”。魏海敏从传统的青衣角色到改良京剧中的半传统角色,这样大的转变和挑战,全依凭着她那深厚的传统京剧功底,得以帮助她在融合了传统与现代语言的表演艺术上,创造出更精致,成熟的成表演方式,同时亦将其戏剧舞台延伸至无限宽广!1995年,正式成立「魏海敏京剧艺术文教基金会」,致力于京剧艺术的推展与宣传工作,追随梅兰芳大师的艺术脚步,做一个德艺兼修的戏曲工作者。1996年,由基金会特聘请梅兰芳大师的学生刘元彤先生,编导梅大师最后一个剧本〈龙女牧羊〉,由国光剧团主办,魏海敏主演龙女,于台北社教馆首演,这场深具历史意义的舞台实践,证明了她真正承续了梅派艺术的表演精神。1996年十一月,当选“1996年世界十大杰出青年”,乃是中国第一位女性获奖者,同时是以京剧艺术成就获颁此项荣誉。1997年八月十七日至十月十八日,由「魏海敏京剧艺术文教基金会」主办〈揭开京剧的神秘面纱示范讲座〉活动,巡回各地文化中心及各级学校,获得热烈的反响,以实际行动落实推广工作。领导全体京剧从业人员为京剧至美的艺术开创新的局面。
十岁时为了逃避学校枯燥生活而报名加入“小海光剧校”,十四岁开始唱主角,魏海敏一唱就是三十六年。懵懵懂懂到如梦初醒魏海敏聪慧刻苦的魏海敏深受老师喜爱,她自己却说:老师们都说她是块学戏的料,但一直唱到二十一,二岁都还是懵懵懂懂的,不知道什么叫唱得好。直到一九八二年,魏海敏在香港看到了梅葆玖先生的表演,惊为天人,“在我们的概念里京剧是很严肃的东西,一板一眼的,必须要很谨慎地表演它,从来没想到过它可以这么生活,这么自然。”魏海敏从此茅塞顿开,重新审视和钻研自己的京剧表演,并为此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一九八六年,她加入当代传奇剧场,主演的《欲望城国》等莎士比亚戏剧改编的京剧剧目,在国际上引起轰动。一九九一年,业已成名的魏海敏仍虚心地师从梅葆玖先生,成为台湾第一位梅派弟子。魏海敏说,通过跟随梅先生同台演出,她学到了很多东西,风格也逐渐成熟。京剧应是精英化的古典艺术魏海敏说,京剧是中国文化最精粹的部分,它包含了中国人的思想,以及对色彩,声腔,诗词的鉴赏力,因此应该把它放到更高,更雅的位置上,称其“古典艺术”比叫做“传统艺术”更加贴切。魏海敏认为,抬高京剧的地位,应该着力培养京剧精英人才,金字塔形是京剧人才最理想的组成状态。魏海敏对于现在一些戏曲学校招生数量庞大感到担忧。她说,在市场需求有限的情况下,精心培养几个名角比制造众多平庸的演员更能让京剧这门古典艺术散发光彩。“现在大陆有很多票友,模仿的唱腔非常地道,几乎以假乱真。观众都达到如此水平,对演员更是巨大的压力。在演员方面,京剧发展需要的是精英化,高手之间的对手戏更能擦出新的灵感。”时代发展呼唤新的戏剧形式魏海敏魏海敏认为,派别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京剧的发展基础,是历史的产物。而另一方面,她也看到,这种复杂的派别划分无法用简练的语言说清,又成为其在现代社会推广和发展的障碍。她指出,戏曲本身在现代社会不再是流行的艺术形式,市场已经很小。戏剧要跟着时代走,如果包袱太重,就会慢慢被淘汰。魏海敏多年来把京剧的发展当作自己的使命,努力尝试在多元艺术形式的挑战中走出京剧的一片新天地。她希望,在未来能够平衡众多剧种的关系,以古典戏剧为基础又突破传统制式,发展出一个既能走向世界,又真正代表中华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剧种来。魏海敏领衔的新型“思维京剧”《天地一秀才》在大陆巡演取得巨大成功,这就是她在改良京剧中扮演半传统角色的最新尝试。而她自己秉承此思想创作的新戏,则有望在两年之后出炉。一九九五年,她正式成立“魏海敏京剧艺术文教基金会”,致力于京剧艺术的推展与薪传工作。三届台湾“国剧协会”理事长任期内,也曾主办多次海峡两岸联演,为推展两岸交流不遗余力。魏海敏说:她真的很感谢爸爸,这个只是按照他自己喜好的决定,却为她带来了与众不同的人生,使得她在这个时代还能接触到中国最传统,最优秀的戏剧,并以此为终身职业。在京剧的殿堂里,她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让她感动的事情,并以此感动观众。这是她最值得骄傲的事情。
长安大耍“心计”魏海敏台湾国光京剧团的当家青衣魏海敏在北京长安大戏院大闹了一回宁国府,她扮演的王熙凤,一边要掩饰自己的泼天醋意,一边大耍心计对付身边的“碍事人”。这场演出,坐在后排和楼上的观众真是特别遗憾,因为他们很难看清魏海敏那传神的眼神和表情。在这出戏里,魏海敏这位梅派大青衣将王熙凤的八面玲珑,工于心计演绎得淋漓尽致。魏海敏并没有拘泥于梅派的表演,借鉴了荀派的一些特色。贾琏暗中纳贾珍妻尤氏之妹尤二姐为二房,安置在花枝巷居住,并已怀有身孕。当王熙凤得知这一切时,醋劲大发的她使起了“伪装”的绝技。这边还抱着尤二姐热泪涟涟,盟誓做一辈子的好姐妹;一转脸便柳眉倒竖,杏眼圆睁地露出了凶相,故意让下人拿错药方致使尤二姐流产。在老祖宗面前,王熙凤又装出乖巧,使足了拍马屁的手段,半点不露平时那股子狠辣劲儿。对魏海敏的表演,观众看得称叹不已。演出一共持续了三个多小时,演了两个半小时中场休息时,观众非但没走,很多人还跑到剧院附近买回了夜宵。再开场时,座位仍然是满的。这出戏虽然时间又长唱腔又多,但是观众并没有感到这戏看着累,相反倒是被台上的一个又一个“包袱”所吸引,戏结束时仍觉得意犹未尽。这出戏是童芷苓晚年演出不多的遗作,魏海敏基本上遵循了当年童芷苓的表演方法台湾京剧名旦魏海敏投入京剧表演近三十年,长期演出的经验及不断尝试突破,使他成功的将传统京剧程序化的表演,融入现代剧场。最近出版社推出新书《女伶─魏海敏的影像自述》新书,呈现她台下努力历程,有如台湾近代京剧发展史。这本书中纪录她三十年的演艺生涯,还有大半生的生命故事;除了收录从小到大的资料照片,舞台上的剧照,还写下许多一路相伴的长辈,好友对她的鼓励。另外她也将自己的收藏,包括戏服,戏鞋,头面,首饰,透过影像纪录下来。魏海敏指出,出版这样一本书对她来说,也像一次演出,完美主义的她要求每个细节都要尽善尽美。舞台三十载,还是有些最初的坚持与梦想,没有被年岁磨损,反而愈见清亮。魏海敏认为,中国文化有很多传承方式,何其有幸的,她也是其中一个载体,让别人从她身上看见文化艺术的洪流;这些浩瀚与深厚,精致与神妙的艺术,都不是她能创造出来的,只是经过了她的手,为这个时代留住一些历史的精华。恶女达人魏海敏说这句话的,是台湾弹道专家,蒋经国的亲家俞大维。尽管好几十年过去了,可每当魏海敏回忆起当初疼爱她的俞公公发自肺腑的这句话时,感激之情仍然不可抑制。“身在梨园,大家都把你看成跑江湖的卖艺人,做人要四海,作为要海派,才能吃得开。偏偏我自视甚高,不甘被人看作跑江湖的戏子。俞公公那句话真是看穿了我内心向往的单纯世界,能得到这样一位智慧老人的高度赞扬,更让我懂得自重,也明白应该怎样去做一个艺术家。”光阴的脚步又往前走了10年,1991年,投身梅门,正式拜梅葆玖为师的魏海敏,又一次得到了最大的肯定。“海敏,我觉得你不是形式上的拜师,而是真正在学习梅派艺术。”京剧学者翁思再闲聊中的一句话,竟让魏海敏当时就有一种感动得快哭出来的冲动。“你知道么?当你在做一件事且有人看到的时候,那样的欣慰真的会很让人刻骨铭心。”如今,带着一个全新的梦想,魏海敏再一次来到上海。作为上海世博会“两岸城市艺术节——台北文化周”活动的演出之一,由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编剧王安祈女士根据张爱玲小说创作改编,魏海敏主演的新创剧目《金锁记》即将在6月19日,20日献演于逸夫舞台。该剧以京剧独特的艺术手法别具一格地展现出张爱玲笔下所特有的时代气息与复杂人性。“我希望观众们都能来看这出戏,看看我们国光在做的一些事,也了解一下我们的‘新京剧’究竟是怎么回事。”魏海敏一袭唐装,仿佛舞台上的大青衣一般,优优雅雅地款款走来。有个性的“坏女人”尽管身为台湾京剧界代表人物,华人艺术界首屈一指的具有国际性的戏剧家,亦是台湾唯一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的魏海敏有着诸多显要的身份,而当她优雅地坐在《新民周刊》记者面前时,却始终保持着一份谦逊与和善,只是微微上翘的眉梢眼角,透出一股天然的自信与大气,既不拒人于千里之外,却又似乎在若即若离之间。面对种种赞扬,她总是淡然一笑,轻轻柔柔地从嘴边吐出一句看似客套却是真情实感的老话:“我只是个幸运儿”。的确,早在“海光剧校”学戏时,她就是班里的尖子生,以至于毕业公演10天的大戏她一个人就主演了整整6天;上世纪80年代,由于在香港待产,她又得以欣赏到恍如隔世般的童芷苓,梅葆玖等大师精彩绝伦的表演,使原本对京剧失去艺术感觉的再度恢复热情,萌生了投身梅派的念头;到了海峡两岸互通往来的好时机,魏海敏又在第一时间来到北京,在当时几乎“十旦九张”的局面下毅然举行盛大的拜师礼,问学于梅葆玖,发愿弘扬梅派艺术;自1989年起,年纪轻轻的她就开始执掌台湾国剧协会理事长一职,直至今天已然四度担当重任……“我小时候就一直很内向,也不擅言辞,直至今日还不太像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京剧人。但我很忠厚,愿意为大家办事,不为了自己而是想着大家。以至于同行们都说我不像个‘角儿’,倒像个幕僚。”魏海敏始终相信,带着一颗公正的心做人做事,早晚大家都看得到。然而,在艺术上,魏海敏仿佛完全变了一个人。要强,求变,个性强烈,不断想着超越。“这是我的优点,自我要求高,总觉得自己不够好。因此我从不放弃,始终希望自己在进步。”尽管早在上世纪80年代魏海敏就已经和吴兴国等志同道合的艺术家合作过许多取材自莎剧的新编戏,“当代传奇剧场”全新的面貌也曾得到不小的肯定。而魏海敏对此却始终不是很满意,“那是我跟着吴兴国在走,而真正属于我自己的思考与创作并不多。”直到2002年一场名为《变》的专场演出,才让魏海敏走上了主观性创作的道路。在那次专场表演中,魏海敏选择了京歌演唱余光中的新诗,反串老生戏《击鼓骂曹》以及改编自昆曲的花旦戏《秋江》加上梅家嫡传《贵妃醉酒》,尝试种种不一样的舞台感受。尽管票房并不算最好,却让魏海敏真正理解了“变”的含义——“京剧不进则退,到了今天,京剧该以何种方式进入下一个时代?这是我们的责任。在我看来,舞台的全部就是生命的燃烧,让人感动,让人得到启发。”从此之后,魏海敏与王安祈频频合作,接连排演了一系列带有全新面目的艺术作品,令人刮目相看。而更为有趣的是,无论是《大闹宁国府》里的王熙凤,还是中国版“美狄亚”中楼兰女,再到张爱玲《金锁记》里阴暗“变态”的曹七巧,魏海敏近年来所扮演的角色,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完完全全不同于传统京剧中“三从四德”的道德审美,而尽是些所谓的“坏女人”。为此,魏海敏还得了个“恶女达人”的绰号。但在魏海敏这位一心沉醉京剧探索,坚持“京剧不一定要姓京”的“开路者”眼中,“她们都并不是坏女人,而只是有个性。京剧旦角艺术是男人们创造出来的,我发现,自己用男性塑造女性的艺术手段来演绎有个性的,有现代意识的女性,在舞台变化上的空间真的可以非常大,非常自由!”京剧如何表现张爱玲?《金锁记》作为张爱玲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傅雷称它为“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美国学者夏志清更推之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甚至连张爱玲本人也曾说,《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是她小说世界中唯一的“英雄”,因为她拥有“一个疯子的审慎和机智”,其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而如何将张爱玲细腻刻薄的文辞转化为准确生动的舞台形象?成了京剧《金锁记》的一大难题。对此,王安祈并没有依据原著以时间顺序叙述,而是选择曹七巧生命中的几个重大事件,透过两场婚礼,两场麻将,两段“十二月小曲”,两段“吃鱼”,对比映照出曹七巧一生虚实,真假,悲喜的变化。在这出新编京剧中,魏海敏一边唱着京剧,一边也搓着麻将抽着大烟,全剧以意识流与蒙太奇的手法交错着时空,如“照花前后镜”般映照出曹七巧的渴望,失落,压抑直至扭曲。“我们在研究张爱玲的《金锁记》的时候,会被文中唯美的景致所吸引,你会觉得这就是现成的舞台布景,但真正将它落实到舞台艺术其实是很有难度的。”魏海敏举例道:“就像《金锁记》的第一句话:‘三十年前的月亮’,这就没办法用舞美表现;又如,三爷骗完七巧后,曹七巧打了三爷,小说描写道:‘酸梅汤沿着桌子一滴一滴朝下滴,像迟迟的夜漏——一滴,一滴……一更,二更……一年,一百年。’这可怎么在舞台上表现呢?再如,三爷走了,伤了七巧的心,可走得却是那么轻松,小说形容道:‘晴天的风像一群白鸽子钻进他的纺绸褂里去,哪儿都钻到了,飘飘拍着翅子。’这也没办法转换成京剧唱词。原来张爱玲所营造的画面感到了舞台创作的时候都变成了障碍。所以我们决定把鸽子,月亮,酸梅汤等具体意象全都放下,而是别出心裁,从掌握张爱玲的总体意象氛围——华丽,苍凉入手,运用新的舞台方法重新创造。”为了表现好原著特有的精神气质,《金锁记》的导演李小平在营造没落封建家庭的氛围上,可谓独具匠心。第一幕“打麻将”一场戏,曹七巧,大奶奶,云妹妹,姜季泽四人围坐一圈,“打背躬”,语带双关地轮番唱出各自心思。而姜季泽用脚触曹七巧,则是中国古典小说,绘画中常见的男女挑逗场面,用京剧化的表现手段,生动地揭示了两人的不寻常关系。到了长白娶媳妇之后,剧中又有一场“打麻将”的戏。正当七巧,亲家母,大奶奶,三奶奶四人在麻将桌上你来我往,七巧突然用种种极其粗俗的口吻讽刺媳妇,以此得到变态的愉悦……两场麻将对比下来,七巧已经由一个春情萌动的妇人变成凌厉,刻薄的老妇,在魏海敏细致生动的演绎下,极其深入地展示了七巧性格的转变,令人唏嘘不已。又如将三爷拜堂的婚房与七巧和瘫子二爷的房间叠映在一起,两个场景相交织的“蒙太奇”效果,是以镜子为媒介加以连接的,借此表现一种转换的时空。曹七巧对着镜子,耳畔听到的是喜宴上宾客的欢乐声,镜子里看到的却是十多年前自己的婚礼……镜子的残破不全体现了人生的不完美。而两场婚礼叠在一起,一虚一实,一热闹一苍凉,极具舞台感地提炼出张爱玲文本的整体意境。“导演李小平曾经给我出难题,‘人家不是说张爱玲的小说是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吗?魏姐,请你设计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吧!’我想了很久,设计了把手绢轻轻抛上半空,又似接非接,轻轻滑过另一只手,想要抓住什么,却什么也抓不住的动作。这个动作贯穿了曹七巧的一生,甚至观众还可以在曹七巧女儿的习惯动作里看到。其隐喻不言自明了吧?”传统与创新间悠然自得自上演以来,《金锁记》始终有着两方面的意见:若不从京剧角度来看,这是一出精彩的舞台剧;若从京剧规范来要求,则似乎有关传统的元素少了些。对此,魏海敏却坚决反对以简单的“话剧加唱”来加以概括:“这太简单地抹杀了我们所有的努力,我们想做我们心目中的《金锁记》,呈现出我们想要的那个样子,而不仅仅是迎合部分人的需要。戏曲的生命不在于把老东西依样画葫芦地照搬,而是开发新的创作空间。因为我们的创作初衷就没有限定在京剧,我们只想作一部文学化,现代性的戏,京剧是其核心载体,却未必是唯一手段。”同时,她也毫不讳言,之所以会有这样大胆的念头,完全是因为“台湾观众群里并没有很纯粹的戏迷”,“为适应市场,我们必须在传统与创新间悠然自得。”为了使京剧拥有更大的市场群体,魏海敏不仅创办了自己的“魏海敏文教基金”,在全台湾所有的高中巡回推广国粹艺术,更亲自到各大学举办讲座,从一开始站上讲台完全不知所措到后来竟然能够好几个小时滔滔不绝。如今,魏海敏每周仍坚持为戏曲研究所的学生和社区大学的老人授课20小时以上,为了京剧,真可谓“身经百战,乐此不疲”。对此,她总是乐观地说道:“人其实并不知道自己的潜能究竟有多大,只有放大胆去做,才能不断地自我更新。我越来越体会到这样做的好处,也越来越感受到自己做一个京剧人是多么幸福。”身跨传统与现代,魏海敏从艺30多年的心路历程,恰如其自述一般:“我在现代与传统,写实与写意,心理描写与程式表演的两股洪流间拉扯,几乎不能自拔……”在魏海敏看来,“新京剧”的意义并不在于像不像京剧抑或是某个流派,因为“流派是前辈艺术家创新的成果,我们学习流派不是僵死地去亦步亦趋地模仿,而是吸收前辈艺术家的精华,学习他们创新的精神。”因此,她坚持:“每个时代有自己的美学,千万不要去定义任何创新的东西。我想,人最宝贵的财富就是经历。之所以怕改变,是畏惧得到的结果不能预知。而当你积聚到一定的能量时,就应该要尝试着去改变,从而才可以接收到更多新的能量。做人如此,京剧更是如此。”难怪不少专家称赞魏海敏是“当代梅派弟子中最具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家”,而这种创新精神,本身就是梅兰芳留给人们最大的精神财富。
在现代京剧《欲望城国》《楼兰女》《奥瑞斯提亚》等一系列莎翁剧作改编剧目中的表演,给京剧界带来震撼。
1979年荣获台湾中华文艺协会第十九届优秀演员奖。魏海敏舞台演出照片1992年荣获亚洲杰出艺人奖。于1996年荣获梅花奖和世界十大杰出青年奖。
现任魏海敏京剧艺术文教基金会理事长和国光剧团主演。
“我的人生,是为了上台做准备。”台湾京剧名旦魏海敏投入京剧表演近三十年,长期演出的经验及不断尝试突破,使他成功的将传统京剧程序化的表演,融入现代剧场。最近出版社推出新书《女伶─魏海敏的影像自述》新书,呈现她台下努力历程,有如台湾近代京剧发展史。魏海敏生活照片据“中央社”报道,魏海敏指出,这本书中纪录她三十年的演艺生涯,还有大半生的生命故事;除了收录从小到大的资料照片,舞台上的剧照,还写下许多一路相伴的长辈,好友对她的鼓励。另外她也将自己的收藏,包括戏服,戏鞋,头面,首饰,透过影像纪录下来。魏海敏指出,出版这样一本书对她来说,也像一次演出,完美主义的她要求每个细节都要尽善尽美。舞台三十载,还是有些最初的坚持与梦想,没有被年岁磨损,反而愈见清亮。魏海敏认为,中国文化有很多传承方式,何其有幸的,她也是其中一个载体,让别人从她身上看见文化艺术的洪流;这些浩瀚与深厚,精致与神妙的艺术,都不是她能创造出来的,只是经过了她的手,为这个时代留住一些历史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