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盛兰剧照1934年1月25日,农历癸酉年十二月十一日:马连良二次赴武汉演出第一天马连良二次赴武汉演出,演于汉口大舞台。配角有青衣王幼卿,花脸刘连荣,小丑茹富蕙,以及出科不久已享成名的小生叶盛兰。第一天打炮戏《借东风》。最高票价三元。1934年1月26日,农历癸酉年十二月十二日:马连良二次赴武汉演出第二天马连良二次赴武汉演出,演于汉口大舞台。配角有青衣王幼卿,花脸刘连荣,小丑茹富蕙,以及出科不久已享成名的小生叶盛兰。第二天打炮戏《苏武牧羊》。最高票价三元。1934年1月27日,农历癸酉年十二月十三日:马连良二次赴武汉演出第三天马连良二次赴武汉演出,演于汉口大舞台。配角有青衣王幼卿,花脸刘连荣,小丑茹富蕙,以及出科不久已享成名的小生叶盛兰。第三天打炮戏《四进士》,日场加演《法门寺》。最高票价三元。1936年8月21日,农历丙子年七月初五日:马连良首演《胭脂宝褶》马连良排一本《胭脂宝褶》,就是把老戏《遇龙馆》和《失印救火》贯串起来,增益首尾,加些情节而编成的一出本戏。马连良前饰永乐帝,后饰白怀,唱并不多,前边二黄,后边西皮。但是永乐帝重念,白槐重做,而身段的边式利落,那更是一时无两,菊坛一人。初演时,配角是叶盛兰的白简,马富禄的金祥瑞,芙蓉草的韩若水女儿,刘连荣的公孙伯,茹富蕙的闵江。1938年2月27日,农历戊寅年正月廿八日:杨小楼送圣仪式是日,前来吊唁者达数百人之多,内外行知名者计有:余叔岩,尚小云,程砚秋,马连良,小翠花,周瑞安,王少楼,孙毓堃,王又荃,李洪春,计砚芬,丁水利,张春彦,谭小培,谭富英,钟鸣歧,马富禄,吴彦衡,徐霖甫,李多奎,高庆奎,王瑶卿,王凤卿,叶龙章,郝寿臣,叶盛兰,高盛麟,刘砚亭,杨韵甫,万子和,郝锦川,金达志,吴菊痴,萧振川,吴钦李,汪侠公,杨主生,张寰如,王敬五,赵砚奎,陈椿龄,于永立,迟绍峰,赵世兴等均前后莅临吊祭。1939年2月,农历己卯年:章遏云赴沪演出章遏云赴上海演于黄金大戏院,挂头牌,杨宝森挂二牌,其他演员还有叶盛兰,芙蓉草,马富禄,刘连荣,贯盛习,刘斌昆,李克昌等。这期自2月19日开始,至5月14日止,演期近三个月,以合作群戏《雁门关》受欢迎,杨宝森饰杨四郎,叶盛兰饰杨八郎。章遏云,杨宝森合作戏有全本《御碑亭》《双姣奇缘》《牧羊卷》《四郎探母》《薛平贵与王宝钏》《打渔杀家》,全部《骊珠梦》等。杨宝森单挑戏有《珠帘寨》《击鼓骂曹》《失空斩》《全本乌龙院》《捉放曹》《奇冤报》《托兆碰碑》《打棍出箱》《洪羊洞》等。1939年11月,农历己卯年:赵炳啸拜金少山为师赵炳啸经桂锡九先生引荐,正式拜金少山先生为师。拜师礼上京剧界名流如萧长华,马连良,程砚秋,叶盛兰等百余位到场祝贺。当时照有大幅到场贵宾与金氏等之照片,惜于文革期间散失。1942年,农历壬午年:宝华社重组因挑班初演受到挫折,李华亭重新策划,优化组合,聘请侯玉兰,叶盛兰,李多奎,茹富蕙,哈宝山等知名演员参加,剧目仍为《四郎探母》,上座情况和上年底形成强烈对比。这次由于配角整齐,红花绿叶,相得益彰,深受观众欢迎,当时大栅栏广德楼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从此杨宝森的大名红得发紫,不久便被选入“四大须生”行列。1942年10月12日,农历壬午年九月初三日:扶风社至新京演出以马连良为首的北京扶风社到满洲国首都新京演出,满洲国政权以庆祝满洲国“建国十周年”名义,给扶风社冠以“华北政务委员会演艺使节团”的头衔,给予破格接待。自10月12日起,在国都电影院露演,场场客满。李玉茹,叶盛兰,马富禄,刘连荣,李洪福,黄元庆等四十余人,演出剧目有《借东风》《四进士》《朱砂痣》《苏武牧羊》《春秋笔》《串龙珠》等。此后马连良一行又去奉天演出月余,和新京情况大体相同。马连良将个人收入献给当地回民,修建一所回民小学。1943年7月,农历癸未年:宝华社首次赴津杨宝森带领宝华社首次赴天津,演于中国大戏院,杨宝森挂头牌,其他主要演员有周素英,叶盛兰,马富禄等。以《失空斩》《四郎探母》及《骂曹》《洪羊洞》双出响誉津门。1945年10月31日,农历乙酉年九月廿六日:庆祝蒋主席六秩华诞国剧大公演在上海天蟾舞台举行庆祝蒋主席六秩华诞国剧大公演。由上海戏剧联合会主办,会长梁一鸣。演出剧目《蟠桃盛会》《九龙杯》《双姣奇缘》《龙凤呈祥》其中《法门寺》赵廉一角,本拟请马连良,但因被卷入所谓“汉奸”官司,一时不便登台,改请杨宝森。1946年,农历丙戌年,秋:秋声社抗战胜利后赴沪演出本年秋至次年夏,程砚秋先应宋庆龄儿童福利基金会邀,率秋声社赴沪演于中国大戏院。演毕,又应王准臣先生之请续演营业戏两期共六十六天于天蟾大舞台,第一期与谭富英先生合作,加入叶盛兰,袁世海,高盛麟;第二期与李少春,俞振飞,芙蓉草合作,阵容齐整,名角云集。砚秋把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创演的全部本戏如《赚文娟》《花舫缘》等,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新排的全部本戏《费宫人》《锁麟囊》《女儿心》等一一展示于舞台,甚至连多年未曾露演的别具风格的传统老戏如《玉堂春》《骂殿》《桑园会》《御碑亭》《弓砚缘》《汾河湾》等都演了,可以说是程派艺术的一次总检阅和总结性质的演出,获得空前的成功。1946年3月30日,农历丙戌年二月廿七日:1946年为北京伊斯兰教工业学校等筹款义演本日北平市立剧院为北京伊斯兰教工业学校等筹款义演,张君秋,陈少霖,杨宝森,萧长华,萧盛萱,叶盛兰,李多奎,张春彦,田玉林等合演《四郎探母》。1949年7月28日,农历己丑年七月初三日,晚:第一届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平剧晚会举行第一届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平剧晚会举行。演出剧目河北梆子《蝴蝶杯》京剧《四进士》《锁五龙》《四郎探母》1958年8月20日,农历戊戌年七月初六日:中国京剧院1958年赴上海演出第一天中国京剧院在人民大舞台公演。主要演员有李少春,叶盛兰,袁世海,杜近芳。1958年9月4日,农历戊戌年七月廿一日:中国京剧院1958年赴上海演出第十六天中国京剧院在人民大舞台公演。本日演出现代戏《白毛女》,主要演员有李少春,叶盛兰,袁世海,杜近芳。1958年9月5日,农历戊戌年七月廿二日:中国京剧院1958年赴上海演出第十七天中国京剧院在人民大舞台公演。本日演出现代戏《林海雪原》,主要演员有李少春,叶盛兰,袁世海,杜近芳。1962年1月15日,农历庚子年十一月廿九日:侯喜瑞收赵志远为徒侯喜瑞在北京崇文门里鸿宾楼收天津17岁的赵志远为徒,是为侯喜瑞的关门弟子。拜师会十分隆重。萧长华,马连良,谭富英,苏连汉,叶盛兰,裘盛戎等到场祝贺。随后,侯老手把手亲传侯
叶盛兰六岁就读于北平师大平民小学,九岁奉父命,辍学从艺,入富连成社,排入第四科,小“盛”字。初习旦角,由张彩林开蒙。因英武有余,柔媚不足,在萧长华等明师的建议下,他父亲及时的让他改学小生,后来,他以小生挑班以后,还以反串的性质演出过《木兰从军》《南界关》等旦角戏。《周仁献嫂》叶盛兰饰周仁叶盛兰的小生戏,在科班时,得到过张彩林,萧连芳,曹心泉,萧长华等优秀教师的传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起点很高。叶盛兰的性格坚毅,练功学戏特别刻苦。学习了《辕门射戟》《罗成叫关》《奇双会》《借赵云》《八大锤》《黄鹤楼》《群英会》等。叶盛兰的武小生戏特别得到他的姐夫茹富兰的悉心传授。茹富兰也是出身富连成的著名小生和武生艺术家。他的表演以规范严谨而著称,叶盛兰向他学的《石秀探庄》《八大锤》《雅观楼》等戏,奠定了他以后成为文武全才艺术家的重要基础。1930年叶盛兰满科,他一面留在富连成科班的学生剧团里演出,这在当时叫“效力”;一面又拜当时的小生泰斗程继先为师,以求深造,《群英会》《临江会》《借赵云》《奇双会》《打侄上坟》《贪欢报》《蔡家庄》《玉堂春》等戏均为师之真传。特别是《群英会》的周瑜,这出戏叶盛兰在科班时就跟班内的总教习,名丑萧长华老师学过。萧先生虽然是丑角,但是却是一位生旦净丑行行精通的奇才,他把当年观摩“同光十三绝”之一徐小香的心得体会传授给了叶盛兰。而叶盛兰拜程继仙为师后,又学到了程派《群英会》许多独特的表演。其中“舞剑”,“抚琴”的表演就是程继先与武净名家钱金福共同研究创造的。它不仅显示了繁难的技巧,而且形神兼备,从琴声剑影中渲染了周瑜的性格和咄咄逼人的气势。叶盛兰饰《借东风》里病中与病后的周瑜1931年秋,叶盛兰开始正式搭班。首先是应马连良之邀,正式搭入“扶风社”,为马连良配演《四进士》《十老安刘》《清官册》《苏武牧羊》《春秋笔》《串龙珠》《火牛阵》等剧,并合作演出《群英会》《八大锤》等。叶盛兰在与马连良合作中相得益彰,充分发挥了个人所长。他同时先后与于连泉,华慧麟,言慧珠,吴素秋,李玉茹,张君秋等合演《红梅阁》《独占花魁》《得意缘》《虹霓关》《游园惊梦》等戏,其中与章遏云的合作达十年之久。演出了大量小生,旦角的“对儿戏”。1934年于上海首演《群英会》一炮而红。1941年叶曾一度以旦角领班。1945年夏,叶盛兰成立育华社,开创了京剧小生挑班的先例,先后演出了全部《周瑜》,全部《吕奉先》,全部《罗成》,全部《十三太保》《水淹下邳》。他的雉尾生,武小生戏更取得突出成就,有“活周瑜”,“活吕布”之誉。1951年加入中国戏曲研究院京剧实验工作团。是第一个带领私人班社加入国家剧团的。叶盛兰1955年任中国京剧院一团团长。与杜近芳,张云溪,张春华,李少春,袁世海等长期合作,创演了《柳荫记》《白蛇传》《桃花扇》《周仁献嫂》《九江口》,与其它名家也合作排演了《西厢记》《赤壁之战》等剧目。1955年随中国艺术团首次赴西欧国家访问演出。1957年参加影片《群英会》《借东风》的拍摄,留下了珍贵的音像资料。正在他艺术创造力最为旺盛的时候,却受到某些权要人物的迫害。1958年,在“反右运动”后期被戴上右派帽子。后来迫于他在艺术上的造诣和在观众中的声誉,1959年初有关方面只得准其恢复演出。但是,艺术创作却受到很大限制。1978年12月,叶盛兰去世后,他的所谓“右派”问题才得到彻底改正。
叶盛兰对程门本派的剧目,表演,武打,工架和念,做诸方面的继承全面,并在多年的舞台实践中有重大的突破和发展,不仅青出于蓝,而且把程派小生艺术推向又一个新的高峰,其中最大的成绩在于唱工。唱法上,他远取德,朱,近摹姜,金,多方吸收了各家唱腔,唱法的精华,而使自己的唱腔华丽秀劲,并研创了反西皮唱腔。叶盛兰在50年代以后,念白不须着意摹仿而酷似程继先,语气音色,皆可乱真,腰腿功夫极佳,刀,枪,剑,棍等等开打纯熟脆帅,翎子甩发均有超出前人的表演技巧,《狮子楼》,《翠屏山》等剧中翻扑功夫和武技均不在武生演员之下。中年以后上演了一批独有剧目,如全部《罗成》,全部《周瑜》,全部《吕布》等。叶盛兰全面地发扬了程派小生的艺术,被认为是当代小生的首席演员,中年以后更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成为当代最有影响的小生流派。叶盛兰是自树一派的表演艺术家,他的嗓音宽厚圆润,气度大方,扮像英俊,表演细腻,他的行腔刚劲遒健,华丽婉转,是龙,虎,凤三音的总合,听他的演唱,似饮玉液琼浆,沁人肺腑,扮武将壮武健爽,英气逼人;演文生清秀飘逸,富有书卷气。他在京剧小生行的发展史上居于承上启下的地位,是极难得的人才,周瑜的意得志满,吕布的刚愎自负,罗成的悲壮苍凉,他都演的情真意切,惟妙惟肖,准确的把握舞台的节奏和分寸感,使表演的层次清晰,寓神情之真于声色之美,是叶盛兰表演艺术的主要特点。
《桃花扇》《玉簪记》《凤还巢》《白蛇传》《柳荫记》《西厢记》《玉堂春》《佘赛花》《蝴蝶杯》《吕布与貂蝉》《悦来店·能仁寺》《桃花村》《得意缘》《白毛女》《辕门射戟》《水淹下邳》《借东风》《赤壁之战》《金田风雷》《断臂说书》《群英会》《临江会》《黄鹤楼》《雅观楼》《白门楼》《战濮阳》《八大锤》《借赵云》《游园惊梦》《周仁献嫂》《九江口》《罗成叫关》《奇双会》《汾河湾》《牛郎织女》《飞虎山》《打侄上坟》
家庭成员叶盛兰曾祖父叶廷科,清道光年间从太湖贩茶,笋至京,后定居。祖父叶中定始入梨园,学艺于老嵩祝班,后为四喜班净角台柱。父叶春善,创办著名的旧式京剧学校富连成社并终身任社长,是成就卓越的戏曲教育家。盛兰为其四子。叶盛兰娶妻刘淑卿,生有四女二子,叶莉珠,叶凤珠,叶金娣,叶玉珠姐妹均未从艺;长子叶蓬是中国戏曲学院京剧表演专业资深教授;次子叶强,工小生,继承父艺。叶派传人叶盛兰的传人除了他的次子叶少兰以外,还有马荣利,李元瑞,茹绍荃,张春孝,夏永泉,萧润德,张学济,李继增,朱福侠等。再传弟子也遍布全国,当代京剧小生十有八九都宗法叶派。叶派对京剧小生艺术具有承前启后的突出贡献。